当前位置: 首页 >>村级组织运作 >>自治组织运作 >>村(居)务公开 返回列表
普宁市登革热防控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7-10-27 11:24:45
       自2017年10月9日我市首例登革热病例确诊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10月20日召开全市登革热防控工作紧急会议,对疫情进行了通报,并对防控工作进行了精密部署;10月25日再次召开全市登革热防控工作紧急会议,对防控工作进行再布置、再部署。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防控部署上来,把防蚊灭蚊作为登革热防控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亲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至10月25日上午11时,我市共确诊登革热病例16例,均为本地病例。现10例在市人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5例已治愈出院。

为了切实做好登革热的监测与防控工作,消除蚊虫孳生地,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各地、各单位按照普宁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的通知》(普市爱卫[2017]15号)文件要求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我市实行逢3、6、9日开展统一灭蚊行动。严格贯彻执行环境卫生整治“三个一”制度,坚持“早、准、严、实”的工作方法,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全方位清理孳生地,杀灭成蚊,反复检查补漏。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
 

 

 

 

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中国所见的登革热可分为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和重型登革热。

 

典型登革热

1、所有患者均发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天,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形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2、全身毒血症状,发热时伴全身症状,如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

 

3、皮疹于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色斑疹,重者变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皮疹持续5~7日。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4、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5、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 /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登革休克综合征

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

 

 

如何预防登革热?
 



1、清除蚊虫孳生地

蚊虫容易孳生的地方主要有花盆、花瓶、饮水缸、储水池,庭院中闲置的瓶、罐、竹筒,以及外环境中的垃圾堆、废弃瓶子、易拉罐、汽车轮胎、树洞等。

 

清除蚊虫孳生地的方式主要为:

(1)清除垃圾,消除卫生死角;

(2)翻盆倒罐,清除或翻转倒置庭院中废弃的容器、瓶子、罐子,饮用水容器加盖封口;

(3)填塞外环境中的竹筒、树洞,防止积水,废弃轮胎放在避雨的场所或者遮盖防积水。

 

 

 

2、个人防护

(1)登革热疫区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暴露,避免蚊虫叮咬;

(2)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涂抹于皮肤的外露部位,或直接在衣服上喷洒;

(3)避免在媒介伊蚊活动的高峰时段外出,早晨或傍晚工作或外出时注意个人防护。

(4)家庭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物理措施防蚊。另外,可使用蚊香、气雾剂等家用卫生杀虫剂进行防蚊、灭蚊。

 

近期出现发热、头疼、关节痛等症状的市民,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外出旅行和蚊虫叮咬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远离蚊虫!

远离蚊虫!

远离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