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村级组织运作 >>自治组织运作 >>组织架构 返回列表
什石洋村基本情况
发布时间:2019-07-17 14:53:20

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整体概况

什石洋村,距离大南山街道办事处1公里,东连枧头寮村,西至陂沟村、山后池村,南至灰寨村、和美村,北至集镇区。什石洋村区域内为平原,面积约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00多亩,林地1.4万亩。始建于明末清初,由蔡氏一支从福建建阳迁居至广东梅州焦岭,后再迁至揭西河婆尖田乡,1545年,我村祖先从河婆尖田乡榕树寮村分支迁至普宁什石洋定居创基,当时有蔡、胡、刘、张、李、陈、吕等什姓居住,故称什石洋村,什石洋前身称永盛寮乡。因刘、张、李、陈、吕等姓氏迁往他处谋生发展,剩下蔡氏、胡氏两姓在此创业、发展。什石洋村地处三坑下库下游,三坑下库排洪渠再村正南面自西往东穿流。省道流石公路再村西面经过,村北防洪路连接揭神公路。村距离普宁市区4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
   
什石洋村原属潮阳戌水都辖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属普宁县戌水都。明万历十年(1582)划回潮阳,清雍正十年(1732)重划回普宁。中华民国十年(1921)归属流沙区,193510月属第三区陂洋乡(1954年至1958年什石洋村改称石峰初级社、石峰高级社);1958年属流沙人民公社(石峰大队);1962年属大南山人民公社(石峰大队);1981年地名普查以村命名为什石洋大队;198312月废社设区时称为石洋乡,属大南山区公所(改称为什石洋乡人民政府);19873月撤区建镇自成什石洋村委会(行政村),属大南山镇人民政府,19913月改为大南山镇什石洋管理区,19994月撤销什石洋村管理区办事处,同时选举产生第一届什石洋村村民委员会,属大南山镇什石洋村委会,20135月改名为大南山街道什石洋村。
   
什石洋村现有蔡氏、胡氏两姓。蔡氏开基祖绵基公,从梅州蕉岭迁徙至揭西河婆,为河婆始祖。至四世祖古直公之二太太朱氏妈于1545年,偕五世祖清江公从河婆尖田乡榕树寮村迁徙至普宁大南山什石洋定居,尊古直公为什石洋蔡氏始祖。胡氏从惠来迁至什石洋石头圩集市定居,石头圩为胡氏和部份蔡氏等聚落,其他姓氏陆续迁出,往它处谋生发展(其中包括部份蔡氏迁往汕头澄海、惠来井尾、惠来无水田、本市半肚篮、镇内下湳村)。由于战乱和饥荒,部份开始远涉重远到东南亚一带国家和香港谋生创业,至新中国成立之时,什石洋村全村只剩蔡、胡两姓。
    2018
年什石洋村户籍人口约5684人,其中蔡氏约5084人,胡氏约600人。全村八十岁以上的老人65人。旅居东南亚国家约3000人,其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约2500人,港澳台同胞约500人。村民均为汉族,潮汕民系使用潮汕方言。
    
什石洋村传统居民具有潮汕风格,主要有四点金、下山虎和平房建筑,以祠堂、公室为主体的建筑组群,古朴大方。
   
什石洋村于2008年实现村道水泥化;1965年什石洋村筹建水电站发电,自供自给,1970年起联接三坑电网,大部分农户通电,2000年农网改造,实现全村通电照明;1988年村通程控电话,2006年通网络;2005年全村接用平头岭水厂自来水管道,家家户户饮用自来水;2014年安装全村闭路监控系统。村主要有室内活动场所,农家书屋,藏书近1万册;善德堂、奶宫老人活动中心2处,祠堂5处。什石洋村是革命老苏区,19282月普宁县苏维埃政权曾在我村辉祖祠办公,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普宁市文物保护单位。除学校球场外,另有2个球场为本村村民娱乐健身场所,公共活动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学校有什石洋育德学校小学1所,设一至六年级7个班,学前班1个,在校学生300人,教职员工20人。
   
什石洋村村民自古以来以耕山种地兼石头圩集市商贸为主,有山地面积1万多亩,距村约20公里。有望天石山下片11个自然小村庄。先辈主要从事经营林果,有青梅、乌榄、青柑、菠萝、油甘、茶叶、棕树、杉树等特色产品,兼种植番薯、木薯、蔬菜等旱园作物;居住在平原的村民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番薯、豆类、果蔬等;家庭养殖有猪、牛、三鸟等。随着改革开放后,传统行业已发生了变化。服装行业、来料加工、工艺制品等成为家庭作坊,村民的家庭主要经济收入转为务工经商收入,2017年人年均收入值9000多元。
    
什石洋村的特色民俗有: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下午营旗,夜间营灯;十五夜营老爷,十五日从下午开始营老爷,供全村各户奉拜,队伍由村奶宫理事会组织。有青少年手执三山国王奶奶夫人五色彩旗,新婚、新丁青壮年抬老爷奶奶夫人,香炉,英歌队、管乐队、大锣鼓队、八音、乡亲老大组成游神赛会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游遍全村每个角落供村民奉拜,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合境平安。营灯至深夜活动结束后,老爷进宫坐殿,青壮年敲锣打鼓沿主村道跳火堆驱鬼神。十六日走仔会,嫁出去的走仔(女儿)都回娘家省亲,参拜奶奶夫人,进香添油,吃午餐回夫家。十六日下午开始至夜间营奶奶夫人。活动与正月十五日相同。
   
什石洋村的特色技艺有英歌队舞狮队武术队。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村自建潮剧社,演出传统剧目《刘璋下山》、《白兔记》、《十五贯》,现代戏《红灯记》等,结合年代和实际,自编自演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节目,每逢节日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在本村广场演出和应邀到外地演出,活跃了乡里的文化生活,深受村民的欢迎和好评。同时,群众自建篮球队,农闲时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组织篮球比赛,也应邀参加县社组织的篮球比赛。
   
什石洋老寨(现称寨内)概貌:老寨坐西北朝东南,其内主街是两座分隔为多房的五间过,在左右各有向心而建的下山虎四座,前有厝包,厝包前有寨墙及寨门,主街座后有后荫包,边缘左右亦有厝包一重。老寨门上匾额塑什石洋三个字,2003年重修,寨门内墙壁上嵌有一方(2.23×0.63)“廉明县主崔石碑,已经遭破坏,碑文字迹难以辨识。寨内有昇祖公室、愷祖公室、延祖公室。在愷祖公室墙脚边嵌有一方石碑:“民国廿七(1938)愷祖重修公厝,此老墙居一畔,巷尾自己地,愷祖立!这是难得一见的金石历史文物。
    
什石洋村创寨以来已有470多年历史,较为突出的有老寨外西南侧三山国王是村中的主神,是全村(除信教外)逢年过节、喜庆等祭拜奉祀的集中地方,香火旺盛。寨东侧近处是一排祠堂公祠,自西向东分别是蔡氏俊祖祠,1926年建、1991年修复;蔡氏刚祖祠,1937年建,1992年修复;榜祖公室;蔡氏房祖祠,1993年复修;蔡氏华祖祠。其中榜祖公室和蔡氏华祖祠规模最为宏伟,且装修的壁画、灰塑、石雕、木雕等物甚为精美。在这一排建筑群的村道北侧,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辉祖祠。此外,还有一座仁里四点金建筑,规模较大,装饰精美。
   
大南山是广东省著名的革命老区,什石洋村是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革命家澎湃、古大存、罗天等领导曾经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什石洋村有着历史悠久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全村涌现了众多革命英雄、烈士和堡垒户,其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1928
2月。什石洋村辉祖祠是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革命先辈曾经在这里领导全县各区开展轰轰烈烈土地革命斗争运动。196110月,普宁县人委员会公布辉祖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上级拨款修复,是普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内有中共汕头地委原副书记李习楷题写什石洋村革命斗争历史展览条匾,室内展出历史照片120张,实物35件,领导题词12幅。19982月,辉祖祠被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1933
年春,梅仔坜红军西南医院。红军二、四师野战医院设在梅仔坜西南面,群众常为医院抬送伤兵、筹集药品、粮食,妇女为伤病员洗衣被等。
    1935
4月,由于党内左倾的错误路线造成根据地受到极大损失,革命处于低潮,古大存领导红十一军在大溜山召开最后东江特委会议,决定红军撤离大南山,告别战斗七年的地方,地方党组织转入地下斗争。
    1945
3月,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机关驻在本村大窝山,领导潮汕人民抗日斗争。林美南、王武、林川、张珂敏等领导在司令部工作。司令部设有油印组,翻印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和朱总司令《论解放区战场》等的论著。设有地雷班、枪械修理所、后方医院等。什石洋村大窝山李的村民都积极支援前线,报名参军,为部队送情报、送给养,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什石洋村的革命烈士:
胡谦顺:(1922-1949年),1949年参加韩江纵队,二支队侦察员,1949年在回来盐岭;
蔡标:(1928-1949年),1948年参加韩江纵队,二支队机枪手,1949年在泥沟战斗中牺牲;
蔡蕃薯:(1927-1947年),1947年初参加潮汕人民抗征队,童年冬天在陆丰甲子战斗中牺牲。
什石洋村主要人物:
爱国侨胞:蔡国兴先生(1912-2005年),旅居泰国。1972-1988年,捐赠约3-8万,建设学校大礼堂、教室、学校校门门亭;1985年修主村道水泥化路面,捐资3万元;1989年建国兴亭捐资5万;1990年修建村寨前路(什石洋乡道)水泥化路面,乡门门亭,捐资50万;2004年建什石洋学校蔡国兴、张清娇教学楼,捐资200万。其他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一批。他爱国爱乡,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深受村党政和乡亲们的赞颂。